
1
为什么基金羸了,基民却输了?2019年是公募基金大丰收的一年,历史上首次出现大部分主动型公募基金都跑赢指数的现象,但有一个宿命却逃不了,有调查发现,去年大部分基民收益没有跑赢指数,自然远远落后于所投的基金。我们知道,基金大部分份额都是被普通“基民”买了,为什么基金羸了,基民却输了呢?事实上,这不是一年的现象,而是年年如此。普通人投资理财,既可以自己亲手动手,研究投资自己熟悉的方向,把知识变现;也可以通过买基金等,通过专业的机构,坐享专业财富服务,但有一件事,谁也帮不了你,就是财富观。大部分人的财富观都是扭曲的,最典型的现象,是股市火爆,垃圾股卖黄金价的时候,也是基金卖得最好的时候;股市冷清,优质资产卖白菜价的时候,也是基金无人问津的时候。
想要长期获得财富,就要有正确的财富观,今天的文章就要从一句特别重要的财富古训讲起——财不入急门。
2
为什么赚钱不能急?



人人都知道投资有风险,所以个个只想捞一把快钱走人,这才是“基金赚钱,基民亏钱”的真正原因。所以,“财不入急门”有三层含义。
3
做生意有一条规律,你不可能让所有顾客都满意,如果你试图这么做,你的成本就会变得奇高无比,价格失去竞争力。最好的方法是按照“二八原则”,即20%的顾客带来80%的收入,服务好那20%的顾客,先把80%的钱赚到手再说。财富积累同样如此,专注可以带来80%财富的少数大机会。此时,最容易对你的财富观产生干扰的是“举手之劳,不赚白不赚”。事实上,没有钱是白赚的,你通常是低估了赚这笔钱的难度。以前在经营广告公司时,常常有关系很好的客户让我们“顺便”做一些平时不太做的业务,一开始,我觉得送上门赚的钱,现成的客户关系,还能拓展一些业务范围,何乐而不为?但做了之后才发现,这些业务完全不是当初想象的“站着把钱给赚了”,不熟悉业务容易走弯路,客户找你就是为了省钱。成本高,收入低,亏大发了,最后出品质量不好,还伤害了客户关系。财富积累也是如此,最近涨了多了点,就常常有跟着我定投的读者问我,是不是应该先卖出,再逢低买了。为什么基金赚钱,买基金的基民亏钱,就是因为很多人不但要赚基金净值上升的钱,还想赚波段差价,结果赚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为什么买基金只赚净值上升,不赚波段差价呢?因为这两种钱有本质上的区别:“净值上升”本质上是经济增长的钱,是大家一起坐轿子,是大机会;而“波段差价”本质上是博弈,赚的都是别人亏的钱,形象的是说,是大家拿刀互砍,钱当然难赚。当然,在早期财富积累阶段,如果是那些确实容易的小机会,顺道赚钱也是可以的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必须要学会主动放弃那些偶尔出现的赚外快的机会。我早期常常接到一些广告文案和策略的活儿,因为不占用我什么时间,而且跟我的工作相关,但后来都放弃了,因为这不是我真正想写的。很多人觉得这两者不能并存吗?答案是不能,小机会赚多了,人的格局会变小,会形成路径依赖,而忽视了真正的机会。所以我宁愿写稿子,赚少得可怜的稿费,因为后者,所以才有今天的公众号。如果只是按客户的喜好去写广告,很可能把自己写废了。想把所有小钱都赚到手的人,最终该赚的都赚不到。做生意做事业,更是如此,不但不要太在意小钱,甚至要不停地把小钱花出去,有句话叫“财散人聚”——散的是小财,聚的人气是大财。
上面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,但很多人困惑的是判断问题,比如什么是大机会,什么是小机会。是不是能够赚大钱的就是大机会,能够小钱的是小机会吗?
4
我儿子刚刚出生时,请过一个月嫂——张阿姨。这个人脑子活、手脚勤快,口碑极好,要提前预定的那种。张阿姨也算是个奇葩,她来上海七八年,做过美发师、酒吧调酒师、开过美甲屋、中医按摩房,每换一份工作,中间的过渡时间就用做月嫂来填充,流动资金缺少,也做一段月嫂。我们常常说到一个人坚持不下去,是因为缺乏毅力。但以张阿姨为例,她在每转入一个新行业时,往往是很有毅力的,都能很快入行。但结果却是,有一次她告诉我,如果只做月嫂,她现在的积蓄还要再乘10。

所以选基金不能看一年的收益,你更应该去观察基金经理能否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基础上,特别是在市场风格完全“逆流”时,还能获得稳定的利润,这一点比短期盈利水平更重要,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,为了追求业绩,永远在追逐市场风格,没有自己的坚持,长期而言,反而容易跑输大盘。
5
人生的道路上,获取财富的速度是不均衡的,有人先富后穷,也有人先穷后富,有人资产一路稳健上升,有人财富则如同坐过山车……,这些财富曲线源于不同的财富方法:先富后穷型:用错误的方法凭运气赚一波大钱,然后慢慢亏掉:





毕竟从来都是因为幸福才会去赚更多的钱,而不是赚了更多的钱才幸福。
聚集个人成长的微信公众号:人神共奋(ID:tongyipaocha)
本文原载于公众号【功夫财经】